“三秦楷?!膘裎鳎簮叟c責,仍在延續(xù)
來源:銅川日報
她是一位85歲高齡的“老先生”,更是“國寶級”古陶瓷專家,時時刻刻想著的是未竟的事業(yè)。
與禚振西的第一次面對面采訪交流,她仿佛一座泰山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給予記者來自心靈深處的致敬。
心許耀瓷,傾注一生
走進禚振西的“辦公室”,猶如來到了歷史的長河中,豐富的考古資料,佐證著耀州窯考古的前世今生,也映照著考古工作者的堅持和付出。
只要回想起和耀州窯的故事,禚振西從來都是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滔滔不絕。談到動情處,她就會輕車熟路地從書柜里找出一本書,為記者講述其中的歷史。
“我能有今天的成績和收獲,既是黨和政府數(shù)十年來培養(yǎng)、關懷的結果,也離不開耀州窯文博考古這個平臺?!膘裎鞣磸捅磉_著她對耀州窯的感謝、感激和感恩之情。
禚振西1938年出生于山東高密,她說自己的母親和父親都是知識分子,母親學音樂、父親學美術,在父親的熏陶下,她一直堅持求學,從未停歇。
1958年,禚振西還是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的一名大二學生。當年,在西北大學剛成立的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即組成考古渭水隊,開始了對耀州窯黃堡遺址的調(diào)查和試掘。
“耀州窯首次調(diào)查發(fā)掘時,看到大四的學兄學姐一個個整裝待發(fā),我們都非常羨慕,只恨年級太低無緣前往?!比欢裎鲗σ莞G考古發(fā)掘的向往和堅持,讓她很快就與耀州窯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因為熱愛,勇毅前行
“誰知到了1961年,我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仔細觀察了發(fā)掘出土的耀瓷瓷片,這成為我日后終生從事耀州窯考古事業(yè)的基礎?!?/span>
1973年,銅川燈泡廠進行基建,挖出大量的耀瓷碎片,當?shù)厝搜b了一袋子瓷片送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吹竭@些碎片,禚振西如獲至寶,她憑著往日里對耀瓷瓷片的研究,迅速就將碎片按年代順序進行了大致排列。省考古研究所領導當即決定,(上接第一版)由禚振西帶隊,組成一支3人考古隊到耀州窯遺址開展考古工作。面對組織的信任,源自心底的熱愛,禚振西毅然告別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從西安來到黃堡,開始了她對耀州窯遺址的首次考古挖掘工作。
面對缺資金、沒民工、沒地方住的多重困難,她和同事們沒有退縮,選擇發(fā)掘保存相對最好的一座窯址,在他們的艱辛付出和共同努力下,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宋耀瓷。在銅川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近代陶瓷科學研究先驅李國楨先生的指導下,又相繼促成了失傳已久的耀州窯精美青瓷得以復仿試制成功,日后又進而得以發(fā)展壯大。2006年,耀州窯陶瓷燒造技藝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974年,銅川市文化館工作人員在玉華宮一帶的農(nóng)田基建中發(fā)現(xiàn)了耀瓷和支燒具,禚振西又負責起在玉華耀州窯址的發(fā)掘工作,面對的境況更嚴峻,不得已組成了“亦工亦農(nóng)亦軍”的考古隊,分散在三個生產(chǎn)隊住宿,集中在生產(chǎn)隊隊部吃飯。沒有挖掘工具,就從附近的煤礦借取,沒有水,就自己到河里去挑。在這極為艱苦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他們白天進行考古,晚上堅持學習文物考古知識,硬是完成了耀州窯玉華窯址的考古任務。
“耀州窯考古的成果,為國內(nèi)第一部大型《中國陶瓷史》對耀州窯和耀州窯系為中國古代青瓷名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之歷史定位提供了考古依據(jù)?!膘裎饕惨驗橹鞒职l(fā)掘耀州窯,成為了《中國陶瓷史》編寫組陜西小組負責人,進而有了更多走出去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的機會。
“在那些年里,我所看所聽,幾乎都是在大學和書本中沒學到的,或沒搞明白的知識。這些知識,在日后的耀州窯考古發(fā)掘和研究中,讓我終生受益。而這些,都是耀州窯考古給予的。”回想起半個多世紀的耀州窯考古,禚振西感慨萬分。
知責思為,矢志不移
60多年來,一代代考古人披荊斬棘、潛心研究,接續(xù)努力、不懈求索,既揭示了耀州窯從唐代創(chuàng)燒至今一直延燒的1400年的歷史,更找出了耀州窯作為“中國北方青瓷的代表”之青瓷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正因為如此,耀州窯考古發(fā)掘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陜西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還榮獲了全國首屆田野考古的獎項。
水流有源,木生有根。2018年,在一個特別的日子,懷著獨特的情感,帶著特殊的責任,禚振西起筆寫下了一篇《耀州窯考古一甲子感言》:今年,適逢耀州窯遺址科學考古發(fā)掘60周年,又逢新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在中國文化中,六十年為干支紀年的一個花甲之年,是一個圓滿的周期。在這樣的日子里,回望耀州窯考古和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心里充滿了激動和感慨,總覺得有些感想要說出來和大家一起來感受、研究和商討。耀州窯的考古,發(fā)端于中國當代古陶瓷研究的奠基人陳萬里和馮先銘先生;耀州窯考古成績的取得,既得益于所處時代,更歸功于國家和各級政府、文物部門等的關注、支持和領導……
“我有幸從事了耀州窯的考古工作,是耀州窯的考古工作成就了我。但耀州窯的考古和文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經(jīng)歷了幾代考古人數(shù)十年來接續(xù)努力奮斗的結果,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膘裎魅玑屩刎摰卣f。
讓禚振西最難忘的是,銅川當?shù)氐念I導、前后數(shù)十年擔負考古發(fā)掘的民工兄弟們和考古隊前后合作的同事們,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才讓埋藏在地下的這座耀州窯歷史寶庫得以重見天日,讓歷史迷霧得以撥開。
在窯址考古發(fā)掘的基礎上,銅川市先后建立起“耀州窯遺址”“唐三彩遺址”,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窯博物館,成為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專題博物館。
雖然耀州窯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取得了輝煌成果,但禚振西的心愿還遠遠沒有完成。“我愛人在臨終時叮囑我:對耀州窯的研究要抓緊!要對得起耀州窯!他說對耀州窯的研究不能畫逗號,不能畫分號,讓我要想盡千方百計,為這件事畫上句號?!?/span>
2023年,禚振西已扎根銅川半個多世紀,從事耀州窯考古工作50周年,為耀州窯遺址發(fā)掘和弘揚耀瓷文化奉獻著畢生精力。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讓寶貴文化遺產(chǎn)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yǎng)人們心靈,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
因為知責思為,所以義不容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禚振西由衷地期盼著,“在耀州窯考古新的甲子年中,再接再厲,不懈奮斗,讓耀州窯歷史地位得到應有的認可”。
記者手記
不為繁華易匠心
那年,耀州窯的爐火已成灰燼。雖移村修寨,漆水縈繞,自得其樂,骨架不倒,仍有千年古鎮(zhèn)的矜持與底氣,但荒草野丘,殘垣斷壁,舉目四望,不掩頹勢。
那年,年輕的姑娘從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被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剛參加工作的她,在資料室整理標本時,第一次見到耀州青瓷,一時間被這些瓷片上犀利灑脫的刻畫裝飾、生動優(yōu)美的印花紋樣所深深地吸引,萌生了到耀州窯去,揭開青瓷神秘面紗的愿望。
知音少,相見稀。自此,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雙向奔赴,就此啟程。禚振西先生,竭盡畢生精力發(fā)掘、研究和發(fā)展耀州窯,讓沉睡在地下1400余年的耀瓷重新綻放異彩。而禚振西先生在耀州窯半個世紀的堅守,也深深觸動了我們這些晚輩的心靈,讓我們暗自佩服、心生慚愧。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似乎習慣了“三分鐘熱度”,三分鐘,看完一個電影概況,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籍摘抄,一星期,是保持健身激情的最大限度……也曾聽聞初涉社會的大學生“兩個月便換了三份工作”。誠然,在不知道干什么工作的時候,試一試不同工種,體驗不同職業(yè)的樂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當我們遇到或喜歡或合適的職業(yè)的時候,是否會永遠保持“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定執(zhí)著、“干一行鉆一行”的精益求精、“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采訪時,禚振西先生說,“初來耀州窯的時候,自己也沒想到能在這里干一輩子”??上壬褪亲龅搅?。也許,先生也在漫漫長夜為“還沒挖出什么”而動搖過,為很難適應的惡劣考古環(huán)境而猶豫過,為照顧不到年幼的孩子而揪心過,可是,在閃過那一個又一個念頭的瞬間,先生選擇了堅定心之所向。一次又一次的堅持讓她走到了今天,成為了耀州窯的開拓者、耀州瓷的發(fā)揚者,成為了首位獲得英國東方古陶瓷學會“希爾金獎”的華人學者。
如今,社會飛速發(fā)展,網(wǎng)紅、投機、功利之亂花漸迷人眼。從前,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干一件事。愿平凡的你我,雖身處盛世,卻不為繁華易匠心,擇一事,須擇心中蒼梧,盡一生,須綻一生流光。“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魚?!蓖阄业眉褐?,是以發(fā)光發(fā)熱。